了解睡眠

  • 更新於

睡眠結構

睡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和行為過程。依據睡眠中腦電表現、眼球運動及肌肉張力變化,一般分為 NREM(非快速動眼)睡眠與 REM(快速動眼)睡眠,其中 NREM 睡眠又涵蓋淺睡眠與深睡眠。
通常,清醒期、淺睡期、深睡期和 REM 期依序交替出現一次,構成一個睡眠週期,時長 90 - 120 分鐘。一夜之間,約有 4 - 6 個睡眠週期連貫出現,循環往復。
需注意,上述睡眠階段劃分為研究便利。實際中,各睡眠階段間難以有明確界限,常是漸變、交錯且各有專注的狀態。

 

淺睡眠

成人從清醒狀態轉入睡眠時,先進入淺睡眠階段。此時腦電活動逐漸減緩,心跳與呼吸趨於緩慢,肌肉進一步鬆弛,體溫微微降低,眼球活動停止。這一階段人對外界刺激較為敏感,容易被喚醒,從睡眠中醒來是身體的保護機制,也是正常生理需求。不過,若淺睡眠在總睡眠時間中佔比過高,睡眠品質會受影響,醒來可能會有沒睡夠沒解乏的感覺。

參考範圍:<55%

 

深層睡眠

深睡階段,腦波頻率顯著變慢,呼吸頻率與血壓大幅降低,也稱為慢波睡眠 。此時睡眠程度最深,喚醒難度高。若被喚醒,可能會有些不適。在這階段,大腦能充分休息,消除疲勞效果極佳。它對穩定情緒、平衡心態、恢復精力相當關鍵,通常深睡眠時間長些,睡眠品質會更好。

參考範圍:20%-60%

 

快速動眼睡眠

在快速動眼睡眠期,肌張力消失,各項生理指標活躍且不穩定。平時能自如控制的肌肉暫時失去力量,心率和呼吸加快,體溫調節功能大多喪失。此階段不易被喚醒,從這裡醒來的人往往能清晰地回憶起做過的夢。

參考範圍:10%-30%

 

清醒

睡眠過程中,受外在因素(如噪音、光線)或自身因素(如起夜、身體不適)影響,會出現清醒狀態。有時清醒瞬間即逝,難以察覺。正常情況下,成人夜間清醒次數較少,一般不超過兩次,夜間清醒時間佔整夜睡眠通常小於 5% ,累計時長一般小於 20 分鐘 。

參考範圍:0-1次

 

常見問題

Q1:有睡眠但沒產生睡眠紀錄

1)睡眠時動作幅度過大(如頻繁大幅翻身),手錶的感應器難以準確捕捉睡眠狀態訊號,導致未記錄睡眠。
2)在公車、火車等移動且顛簸的交通工具上,手錶受持續晃動幹擾,無法精準判斷睡眠狀態,進而未產生記錄。
3)手錶配戴過鬆,睡眠時與皮膚貼合不緊密,可能誤判為脫離手腕,停止睡眠監測。
4)睡眠時長過短(少於 20 分鐘),手錶因監測機制限制,無法辨識此睡眠並產生記錄。

 

Q2:未睡眠卻產生睡眠紀錄

1)長時間靜止(如躺著看書或久坐不動),動作幅度和頻率與睡眠場景相似,手錶基於演算法誤判為睡眠。
2)手錶感應器朝下放於桌面、沙發等物體上時,接收到的光線變化等訊號類似佩戴在手腕的狀態,因無法感應活體,錯誤啟動睡眠監測並產生記錄。

 

Q3:睡眠時間與清醒次數不準確

1)睡眠中無意識連續翻身,手錶可能將此動作識別為清醒;清醒後若活動幅度小,手錶難以檢測到已清醒,導致清醒次數和時間判斷失誤。
2)睡前處於相對靜止狀態(如躺著看書),手錶誤將此狀態判定為睡眠,使記錄的入睡時間提前。
3)醒來後躺在床上不動,手錶依據原有監測邏輯誤判仍在睡眠,導致出睡時間延遲。

 

Q4:睡眠記錄不準確

1)手錶脫離人體後,若帶晶片一面朝向桌面放置,心率晶片可能誤判使用者處於靜止狀態,幹擾睡眠記錄準確度。
2)手錶處於靜止狀態時,心率晶片可能因睡眠監測需結合心率、活動狀況等因素,在靜止時指標類似睡眠狀態而誤判,導致記錄偏差。
3)睡眠數據受睡眠習慣、動作幅度、手錶貼合度等多種因素影響,僅作參考,不能作為醫學或權威報告。

這篇文章是否有幫助?

0 人中有 0 人覺得有幫助

還有其他問題?提交請求